我的父親 — 葉問

作者 : 葉正師父

先父葉問宗師,自四九年挾技來港之後,積極發揚詠春拳,在短短二十二年(五零至七二)之時間,不但在港澳台地區把詠春發揚光大,更將詠春種籽散落到世界每一角落,使詠春之果實牢牢散播於世界各大國家,他生前培養出之人才如 梁相、葉步青、招允、李小龍、駱耀、徐尚田、黃惇樑、何金銘 . . . 等一班出色之弟子,分別都能繼承宗師遺志,把詠春拳進一步發展,故宗師逝世後,詠春門人,一致推崇他為詠春派一代宗師(先父一生謙虛謹慎,從未自稱是詠春之宗師或什麼掌門人之類,這一點,特別寫給一些曾爭做掌門人之詠春同門為戒),這個稱號先父實受之無愧。

先父於清未生於佛山,佛山位於廣東珠江三角洲一個最富庶地區之一,水陸交通十分方便,古來就與景德、朱仙、漢口合稱為中國四大古鎮,歷來工商業,特別是手工業十分發達,居民生活安定富裕,因而文化藝術也十分昌盛,中國功夫為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之一種,故歷來武風尤盛,南派成名之武術大師如 黃飛鴻、張鴻勝、梁贊、馮小清 . . . 都出自佛山,宗師生長於這樣的一個年代,加上他對功夫熱愛,兼具聰明和毅力,且得名師傳授業(前有陳華順後有梁贊之子梁碧),宗師之成就是可以理解的。

我六二年來到香港,即繼隨先父學拳,後來更協助他教拳,一直至七二年他逝世,從未中斷,對他如何傳授功夫,耳濡目染,體會深刻。藉此紀念葉問宗師誕辰一百周年的今日,提出宗師教拳之一二心得,願跟所有詠春同門學習和探討。

宗師十分注重對人才之選擇,他經常說:[徒弟選擇一個好師傅,固然困難,但師傅選擇一個好徒弟,更加困難。]作為一個一生以教拳為職志之人,能有這種心態,殊不簡單,這可說是他對工作態度之認真,對所教徒弟負責之表現。宗師一生教拳,從不掛牌,亦不賣招生廣告,他之所以這樣,其唯一之目的,就是保留這一個[有選擇收徒弟之主動權]。二十年來,宗師信守這個原則,作為一個教拳為職志者,是十分難能可貴的。

詠春拳是一門實而不華,簡單直接和實用的功夫,宗師對初入門者之基本訓練,十分重視,當傳授小念頭時,從正確手法,腰馬配合,到發力運用,從沒有時間限制,只要學者能達到他的要求,他才會進而教授新的課程,從不苟且,這其實是對勤學者一種獎勵。

宗師授拳另一特點,就是量才而教,他對每一個學者,從心理而至個性,身材體魄而至知識程度,文化修養而至吸收能力,先作充分了解,更根據每個學者不同所需,作出不同的方法而教,務使每一個學者都能更易學習和吸收。

宗師教拳過程中極之注重黐手和自由搏擊的練習,這是培養學者對詠春的喜愛和信心,從而引導學者進一步對詠春拳的法度和木人樁之研究。

宗師除對詠春功夫有高深的造詣外,他早歲時,亦曾受過高深的教育,更加上他不斷吸收現代之科技知識,故經常能用今日之科技常識。如力學原理、幾何角度 . . . 去解釋詠春拳之法度。宗師更能進揚棄一些玄學上今人費解的理論,如 五行、八卦、相生相剋 的辭語等,這一點對功夫淨化,實是宗師之所以有如許之成就。宗師從來沒有且十分討厭一些[巧遇甚麼奇人異士,授予特異功能,或是武林絕學,藉此欺騙門徒,宣傳自己的行為。] 他認為這樣的人,是對自己所學毫無信心,對功夫之法度,認識十分膚淺,而希望能利用這種似是而非之故事,去嚇人騙人而矣。這種不靠真材實學的教拳形式方法,注定是失敗。

宗師授拳之心得,當然不祇上述幾點,更希望詠春同門今後有更多和更有意義之發掘。
 

Copyright 2004 © Luk Yeung Wing Chun Kung Fu

返回頁頂